行稳致远借东风 科创引领绘蓝图
――专访保集控股副总裁、智能制造公司总经理王红兵
保集控股副总裁、智能制造公司总经理王红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之一。
作为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一支新军,保集从立足房地产开发,到今天正逐步发展成为集地产开发、大健康、大基建、国际贸易、金融投资、海外投资于一体,在全球拥有近40家全资子公司的多元化、国际化集团企业。
保集高瞻远瞩,顺势而为,立足国际金融中心、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投身智能制造产业。保集如何面对国际和国内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在高起点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快产学研融合、构筑人才高地和技术平台,如何融合内外资源、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本期《保集报》就相关话题对保集控股副总裁、智能制造公司总经理王红兵先生进行了采访。
话题一: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优势新战略、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影响、我国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消失等多重夹击,这些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红兵:我认为,首先要看整个国际制造业的大趋势。自德国在政府层面提出“工业4.0”战略以后,就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的竞赛。纵观德英法这些老牌制造业大国和美国这类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兴领军国家,他们在工业 4.0 这场变革中已经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可以说成果斐然,在各领域逐渐实现深度智能化。
其次,我们要进行自我审视。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也在工业4.0的浪潮中提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以及《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在此期间,无论是政府还是工厂本身,都依附技术创新对生产管理做出改变,但是中国工业4.0的起步是异常艰难的。
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从事低端加工的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加上周边国家逐渐强化的密集型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竞争,种种问题时刻提醒着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原有优势的消失,“中国智造”的道路依然崎岖漫长。
话题二:那我们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该如何面对,如何快速走出困境呢?
王红兵: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国家层面的需求说起。即我们需要什么?中国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是,我们已经到了消费全面升级的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向消费驱动,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崛起,社会阶层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GDP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劳动力工资刚性上涨加上新的劳动法,把中国自己的低端制造业“逼”到了周边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因此,我们唯有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条出路。
对于日益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中国原有的生产体系已经难以满足。以前我们是世界加工工厂,主要通过劳动力红利满足国际上的低端需求。但随着需求高端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就需要精准了解客户需求。而满足需求不能局限于制造本身,而是要在需求端做文章。以前我们是跟踪模仿,导致中国低端产业的产能过剩。现在由于知识产权的限制和技术更新的加快,如果不实现创新驱动,我们就总是在红海里拼杀,很难进入蓝海。
对于如何突围,我认为“突围”这个词说明了上至国家、下至企业必须协同共进。一方面要上升到国家意志。要加快“中国制造2025”在全国的部署推进,以加快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主要是基于从需求发现到创意设计,再到生产制造的工业流程的整体数字化,要通过更灵活的资源配置和产品数字化大幅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另一个关键的方面是人员素质。中国本身就是全球制造大国,工程师这个阶层现在已经成长起来了。一年700多万大学生,这就是教育的红利和工程师红利已经开始能够支撑我国智能制造的庞大需求。智能制造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只有加上以基金、投行等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助力,才能真正推动智能制造行业的全面发展。
这些国家层面政策扶持、内外需示以及基于文化、制度、人才所形成的科创引领,也带动了包括保集在内一批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抱负的企业担纲起工业4.0、中国智造的推进使命。我想,通过国家的力量、企业的力量,带动全民的力量,我们的“中国智造”一定可以成为发展根本,在工业4.0的发展浪潮中拍岸前行。
话题三:保集企业2014年就进军智能制造产业,并在上海的核心机器人产业园区建立基地,并取得了长足发展。您作为智能制造板块的主要负责人是如何看待保集产业转型的?
王红兵:首先得益于上海特殊的地位。作为全球第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5%,上海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上海是国际人才高地,常驻上海的外国专家近10万人,高校71所,科研人员超过10万人。中国海归三分之一以上首选上海和长三角工作,提供了国际化人才的储备。同时在国家战略层面,2020年将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些都是优势。
保集企业自身又有三大因素:企业自身产业发展、资源聚集和项目落地。保集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裘东方董事长本身就具有全球化的眼光,目前在美国、澳洲、日本、法国都有自己的产业布局。保集的国际化路线相对走的较早,这是企业发展长远和产业转型的先决因素。
此外,我们具有资本市场上的雄厚资源。特别是智能制造方面,通过使领馆、商会、协会等的渠道,形成了保集特色的全球招商联盟。保集的国际贸易到国际金融、跨国并购有着非常成熟的管理机制和众多成功运营案例。再加上保集和哈佛、麻省理工以及国内知名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近期揭牌的院士专家指导服务中心,形成以中科院储君浩院士为保集首席科学家领导的院士专家团队,围绕保集e智谷的平台和载体来集聚起中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
在项目层面,已经通过跨国并购德国Q3、M3等机构,进一步打造我们的智能生态圈,聚焦我们的高端要素。同时,我们在上海产业园的核心区,依托宝山这一中国高端制造业基地,聚焦了中国大量的装备制造业人才。保集在宝山建立28万平方米的智能科技产业新城――保集e智谷,并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基金为主要金融手段,通过资本市场的支持,通过跨境并购和产业链并购,实现国内外资源的强强联合。未来,我们将以上海为中心,向国内有智能装备和先进制造业基础的中心城市进行扩散,形成一个产业梯队和产业分工。
话题四: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和保集产业发展的未来,您有什么期望?
王红兵:智能制造前途是光明的,但是不能一哄而上。行业一定是基于客户的需求,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工厂和装备,以及基于物联网和个性化服务的生产,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智能化。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分清生产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业,生产要素要集聚——人才、资金、大型装备的集聚。
对于保集企业而言,首先作为一个载体,我们在体制机制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都要敢于直面,迎接挑战。
其次,企业要平台化,产业园区要平台化,要形成一个生态圈。只有在这样一个平台、生态圈上大家共同发展,实现横向资源整合,通过产业联盟来实现创新,形成从物理集聚到化学反应的质变。保集作为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可以和上海的行业前沿平台(如张江、漕河泾等产业园区)相互取长补短,并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形成合作共赢。
最后,我想说的是,行稳致远,借助上海科创中心的东风,以及雄厚的资源优势,保集一定能够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的创新驱动,描绘企业新的蓝图。